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台湾中华宗教哲学研究社共同举办的“世纪之交的宗教与人类文明”学术研讨会,于8月1-3日在京召开。来自学术界的汝信、卓新平、李子弋、巨克毅、吴云贵、戴康生、张新鹰等百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著名哲学家汝信在致开幕词中说,举办这次研讨会,是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台湾中华宗教哲学研究社的第五次学术合作。1992年,双方第一次在西安召开了规格较高、范围较大的“道家思想与道教文化学术研讨会”。此后,每两年在内地共同举办一次宗教文化方面的学术研讨会,至今已有超过250人次的两岸学者参加过在北京、西安、成都、南京举行的各次会议。综合而言,会议的规模之大、内容之广、水平之高、延续之久,在两岸的学术交流中可以说无出其右。我们高度地评价这项合作,非常重视历次研讨会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两岸宗教学术界老中青三代学人在世纪之交汇聚一堂,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以不同的视角回顾历史,以共同的关切展望未来,揭示宗教对当今和以往社会生活所发挥的广泛作用,探讨宗教对新世纪文明进程可能产生的深刻影响,从而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宗教作为人类精神文化史上的丰富宝藏所蕴含的全部意义,包括在具体地域、具体族群中的存在定位,也包括具体历史条件下其正面和负面价值的完整评估。这大概是本次“世纪之交的宗教与人类文明”学术研讨会所应该涉及的主题。汝信指出,积极推动海峡两岸的学术文化交流,是祖国学术界始终不渝的愿望,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多年来努力从事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两岸关系处于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和平统一前途进入关键时期的今天,进一步加强与包括学术界、宗教界在内的主张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台湾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联系和友谊,是我们毫不动摇的选择。事实表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联结两岸同胞的基础和纽带,而宗教往往是文化传统传承不息的主要载体,学术则是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有力途径。因此,我们大家现在正在做的,恰恰就是把“基础”打得更加坚实,把“纽带”系得更加牢固的工作。
这次研讨会讨论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受到国家宗教部门和有关学术研究单位的重视。会上,戴康生研究员回顾了我国宗教学研究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何光沪研究员在阐述不同宗教的关系时认为,学术界在研究宗教和讨论不同宗教关系的问题时,其方法上的客观性和语言上的非宗教性,可以起一种在不同宗教之间理解的桥梁作用;尕藏加副研究员分析了宗教文化的现象,指出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意识形态,它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有所变化,因此,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便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赵匡为研究员论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宗教如何抵制社会上邪教与各种歪理邪说的问题,认为如何用健康的思想引导信徒,提高信徒的文化素质、信仰层次,是各宗教面对的一个十分现实而重要的课题;等等。